中国元素 / 传统美德

作为一所扎根于深圳的国际化学校,我们坚信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,是教育的基本责任。我们所坚持并倡导的“多文化融汇”,首先需要让孩子们拥抱中国传统文化,进而以更开放、包容的心,融入世界大家庭。

传统美德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

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,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,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汉代以后,“五常”贯穿于整个中华伦理的发展过程,成为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。

  • 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,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。 “仁”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,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。

    儒家讲的“仁”,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。《礼记》说,“上下相亲谓之仁。”从孔子倡导“仁”学以来,“仁”成为中华民族的“共同的品德”。孔子把“仁”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,把“爱人”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,把“天下归仁”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。讲“仁爱”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,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。正如《礼记》中的“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。”一个家庭仁义,国家就会仁义;一个家庭谦让,国家就会谦让。

  • 孔子最早提出了“义”,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“义”。他们把“义”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,“义”与“仁”并用为道德的代表,就是“仁至义尽”。

    而如今,“义”成为了一种人生观、人生价值观,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。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,“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
  • “礼”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,祭神求福,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。把“礼”引申到日常生活,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,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。

   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,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。“凡人之所以为人者,礼仪也。”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“礼仪文化”。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,是社会交往之道。礼与仁互为表里,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,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。好礼、有礼、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、一个社会、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。

  • “智”即智慧、聪明,有才能,有智谋。儒家把“智”看成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“仁”的重要条件之一。必须经过“知”的五个步骤,即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。

   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“智”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。“智”在知道遵道。学而致知,“仁、义、礼、信”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,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“智”贯穿其中,否则即使有“仁、义、礼、信”加持于身,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。

  • “信”的本意是真心诚意、专一不移。所以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、真实的、不虚伪的。人无信不立。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。口为祸福之门,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。

    “信”亦指诚信、信任。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。要“言而有信”,“以诚待人”、“以信取人”、“一诺千金”、“诚实守信”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。信,是做人的根本,是兴业之道、治世之道。守信用、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。